時事分享

METOO運動的里程碑:引領性平議題的全球變革

METOO運動的由來

METOO運動是一場全球性的社會運動,起源於社交媒體平台上的一個標籤 #MeToo,這場運動旨在揭露和抗議性侵犯和性騷擾的現象,並支持倖存者發聲,以促進意識提高、社會變革和性別平等。

Photo by mihai-surdu on Unsplash

#MeToo標籤最早在2006年由美國社會活動家塔拉娜·伯克(Tarana Burke)創立,來提高人們對女性所受暴力和虐待的認識,然而這個標籤真正引起全球關注是在2017年10月,當時有一系列指控好萊塢製片人哈維·韋恩斯坦(Harvey Weinstein)性侵犯和性騷擾女性的事件浮出檯面。

一位好萊塢女演員阿莉莎·米蘭諾(Alyssa Milano)在Twitter上發起了一個運動,她分享了使用 #MeToo 作為個人經歷性侵的標籤,這個標籤在社交媒體上迅速傳播開來,成千上萬的女性開始分享自己的性侵經歷,這顯示出性侵和性騷擾是一個廣泛存在的問題,涉及各個社會階層和行業。

這場運動在全球迅速擴散,許多知名人士和普通民眾都加入其中,分享自己的故事,揭露性侵和性騷擾的行為,這導致許多權力機構和名人受到指控,一些人被起訴和追究法律責任,一些人失去了職位和聲譽。

METOO運動引發了全球對性侵和性騷擾問題的關注,也催生了對於性別平等和女性權益的討論,它促使許多國家和組織採取措施改變性侵犯和性騷擾的文化,加強受害者支持和法律保護,並推動性別平等的議程。

性犯罪的常見類型及定義

性犯罪是指不同形式的性行為或言語行為,對他人的意願造成了不必要的壓力、恐懼、不舒服或剝奪了他們的自主權,以下是常見定義:

  1. 性侵害:在未經對方同意或未能表達同意的情況下,以暴力、脅迫、威脅、欺騙等手段對他人進行性行為,包括強姦、猥褻、強制口交等行為,對倖存者造成了身體和心理上的創傷。
  2. 性騷擾:在工作場所、學校、社交場合或其他公共場所中,以不適當、冒犯性的方式對他人進行的性別相關行為,這可能包括不受歡迎的性暗示、騷擾電話、文字訊息、不當身體接觸等,是一種對個人尊嚴和自主權的侵犯。
  3. 性霸凌:以性為手段對他人進行欺凌、威脅、恐嚇或虐待的行為,包括了對他人進行的性侮辱、恥笑、嘲諷、傳播不雅照片或視頻、散播不實性謠言等行為,性霸凌通常發生在學校、社交場所或網絡上,由同儕、朋友、網絡使用者等來進行。
  4. 性剝削:以性行為作為手段對他人進行剝削、操控和掠奪,以牟取經濟或其他利益,將他人置於性工作中,包括娼妓及色情演出,還可能涉及非法的性奴役、迫使他人參與色情活動或性旅遊等行為。
Photo by Max Ilienerwise on Unsplash

性犯罪在認定上,最重要是強調同意的概念,在性行為或言語行為中,同意是必要的,且應當是明確、自願且有能力的,如果沒有得到對方的同意,或者對方無法給予有效同意(例如由於壓力、脅迫、干擾、年齡、精神狀態等原因),則這樣的行為可能被視為性犯罪。

值得一提的是,性犯罪的概念可能會根據不同國家、地區和組織的法律和政策而有所不同,而且這些定義可能在不同文化和社會背景下又存在差異,然而無論如何,尊重他人的意願和保護個人的尊嚴,都應該是我們共同的價值觀。

面對性騷擾時的參考作為

  1. 確保當下安全:如果覺得自己處於危險的情況下,盡量不要與騷擾者展開爭吵或對抗,適度保持距離並尋找安全的地方後,立即尋求協助。
  2. 正面拒絕:面對熟人的性騷擾時,保持冷靜和理性,明確表示被騷擾的不適,若採取間接、抱歉式的姿態反而容易被誤以為贊同,引發進一步的騷擾。
  3. 尋求支持:向可信任的家人、朋友、同事或專業輔導機構傾訴,以獲得情緒上的支持和建議,若親友要採取行動,也應尊重當事人的感覺和需要,不要貿然行事,造成另一次傷害。
  4. 蒐證:例如監視錄影畫面、錄音或是請警方調取的DNA及指紋等物證,若有目擊證人,可當面與騷擾者進行對質,案發時打電話向親友求助或哭訴,也可以作為認定犯罪的補強證據。
  5. 舉報機構:在職場遇到性騷擾,可以向公司雇主或地方勞工局反應,若發生在學校,則有性別平等教育委員會或地方教育局,原則上當地的警察局、社會局等執法機構也能提供協助。
  6. 尋求法律協助:尋找專業的律師或組織,他們可以提供有關法律權益和法律程序的建議,並在需要時,代表當事人進行訴訟。
  7. 教育和宣導:性騷擾問題需要長期的努力和社會的意識提高,參與性別平等和反性騷擾的教育和宣導活動,推動社會文化的改變。

結論

METOO運動和性別平等是當代社會的重要議題,揭示了性暴力和性別不平等,並推動社會反思和改變,建立更公正、安全的環境。實現性別平等是長期且複雜的過程,需要全球的努力,包括改變社會結構和價值觀,政府、教育機構、媒體和個人都有責任參與推動性別平等,期待創造一個更平等、安全的社會,造福當代和未來世代。

Photo by Sincerely Media on Unsplash

發佈留言

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。 必填欄位標示為 *