端午節的由來及習俗:戰國古人屈原的紀念日
端午節的由來
端午節是中國的傳統節日,起源於古代的屈原紀念日,屈原是中國戰國時期的一位愛國詩人和政治家,相傳他是楚國的重要官員,為了反對內亂和外侵,他提出了一系列的改革主張,但最終卻遭到流放,屈原為此深感國家的沉淪和民眾苦難,於農曆五月初五這一天投汨羅江自盡,人們為了紀念屈原,就在這一天舉行各種活動

端午節的習俗
- 賽龍舟:古時楚國人不捨屈原投江死去,眾人爭先恐後的划船追趕拯救,借此驅散江中之魚,以免魚蝦咬食屈原身體,流傳至今演變為賽龍舟的水上競賽活動
- 食粽子:古人將包著葉子的米投入江中餵食魚蝦,以保護屈原身體不被啃食,而後發展為端午節的代表食物粽子,作法是將糯米包裹豆沙、肉、紅藜等餡料,並用竹葉綁緊蒸煮而成,食粽同時也有避邪、祈福等象徵
- 飲雄黃酒、掛艾草、戴香包:源於一說為農曆5月5日為不吉利的日子,人們透過一些儀式趨吉避凶,像是家門掛艾草、佩戴艾草香包、飲雄黃酒等,相信這樣可以避邪、祈求身體健康
- 立蛋:相傳端午節正午時分陽氣最重,若能成功將蛋立起,就能吸取天地精華,為立蛋之人活絡財氣,招來一整年的鴻運當頭

不同地區的端午文化
- 韓國(江陵端午祭)
中國的端午節流傳到朝鮮半島後,融入了朝鮮族的民族特色,後來在江陵地區形成了端午祭,傳統習俗有官奴假面舞、盪鞦韆、角力、農樂比賽大會、農謠高唱大會等許多民俗活動,現已被列為韓國無形文化資產 - 日本(菖蒲節)
日本端午節的法定日期為國曆5月5日,其中對菖蒲的重視體現在多個方面,不論是食用、裝飾、節日遊戲或祭祀活動,都與菖蒲息息相關,也被視為日本端午節的象徵植物,此外還有放風箏、賽馬、射箭等民俗活動,雖然日本的端午節是由中國傳入,但經過多年發展,已成為具有當地特色的節日
