交通安全教育怎麼做-國小交通安全教育規劃與實施重點
課程資訊
課程類別:社會科學 > 教育
測驗題數:10題
單選題
Q1:下列哪一項是交通安全教育的面向?
a. 家庭教育
b. 學校教育
c. 駕駛教育
d. 以上皆是 ✓
Q2:下列敘述何者正確?
a. 學校規劃交通安全教育時,應協同家庭教育,才能使交通安全教育有效落實。 ✓
b. 依據學生的交通行為特性,可分為主動與被動角色,主動角色包含汽機車及大眾運輸乘客;被動角色則有行人、自行車騎士。
c. 交通應對能力是本能,學生不需學習及認識潛藏交通中的事故風險及能力,也能做出相對應的行為
Q3:下列敘述何者正確?
a. 從事故數據中可看出年齡愈大的學生,對於交通規則有足夠的認知並能遵守
b. 在「乘客」方面,因為乘客在交通行為角色中,屬於被動者,因此在乘車時,只能把安全維護交給駕駛,自己什麼都不用做,也不需要使用安全配備。
c. 2015-2019國小學生發生交通事故時死傷人數分布,我們可以發現國小學生作為「駕駛」時的傷亡比率最高(48.1%),其次為「乘客」(42.5.%),第三順位則是「行人」(9.4%)。
d. 無論是汽車或機車乘客,使用保護裝備的死亡人數,在比率上都低於未使用保護裝備。尤其是汽車乘客,未繫安全帶的死亡人數比率,是有繫安全帶的12.5倍,顯見安全帽、安全帶的使用相當重要。✓
Q4:哪一項感官或特徵對交通行為或事故的影響較無關聯?
a. 視覺
b. 身高
c. 嗅覺 ✓
d. 聽覺
Q5:下列有關心理、社會發展與交通安全的論述,何者正確?
a. 同儕壓力不會對學生從事冒險事件的判斷造成影響。
b. 年齡較大的學生對於預期的事故傷害,通常有較多的興奮感與較少的恐懼感。 ✓
c. 恐懼和興奮不是學生決定風險承擔程度的關鍵因素。
d. 國小一年級的學生能夠從駕駛的觀點來審視自己的交通行為。
Q6:針對風險意識與交通安全關聯的描述,何者正確?
a. 風險意識的發展與兒童面對交通環境中風險的處理經驗有高度關聯。
b. 安全行動的前提取決於「自己的判斷」, 因此,學生能判斷哪些是風險行為以外,更需要展現對於風險行為的態度,可透過小組活動,讓學生表達對於各種風險行為的評價, 再藉由同儕影響力來協助改善。
c. 以上皆是✓
多選題
Q7:根據歐盟資料顯示,經常搭乘車輛的學生,會有以下哪些狀況?
a. 較少獨立探索生活環境,不熟悉自身周邊的交通環境。 ✓
b. 在自然環境中學習與練習的機會有限,面對真實交通情境時的焦慮程度較高。 ✓
c. 較不擅長處理作為行人、自行車騎士及大眾運輸使用者時遇到的安全問題。 ✓
d. 身體適應的能力發展受到限制,且運動感覺技巧的層次較低。 ✓
Q8:下列有關交通安全教育實施的方式敘述,何者正確?
a. 交通安全教育內容應以學生交通事故樣態為基礎、重視兒少身心發展與交通問題的關聯、縱向連貫及橫向統整交通安全教育內容、螺旋式規劃不同學習階段的內容重點。 ✓
b. 交通安全教育內容重點包含危險感知能力、用路倫理與責任及交通事故應變三項。
Q9:下列何者是交通安全教育內容重點的五大面向?
a. 危險感知能力 ✓
b. 交通偵測與預防
c. 用路倫理與責任 ✓
d. 步行與運具使用 ✓
e. 交通知能與科技運用 ✓
f. 交通事件應變 ✓
Q10:交通安全教育與國民小學哪些領域最有關聯?
a. 生活課程 ✓
b. 自然科學
c. 健康與體育 ✓
d. 綜合活動 ✓